医师报讯(通讯员 徐菲亚)2025年10月11日,在昆明举办的中国医师协会2025年全国肺栓塞与肺血管疾病学术会议上,知名肺血管病专家、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的赵岚教授发表了题为《代谢调节在肺血管疾病中的应用:探索新兴治疗领域》的精彩报告,系统总结了近年来代谢紊乱在肺动脉高压(PH)发病机制中的关键作用及潜在治疗靶点,为PH领域的转化研究带来了新的思路。
代谢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病理基础,包括胰岛素抵抗、肥胖、血脂异常等常见代谢异常。这些紊乱通过促进血管重塑、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深刻影响肺血管及右心室(RV)的结构与功能。
“Warburg效应”重塑肺血管代谢格局
大量证据显示,PH患者的肺血管细胞发生代谢重编程——从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转向有氧糖酵解(即“Warburg效应”),使细胞在富氧环境下依赖葡萄糖分解以获得能量。这一代谢模式与肿瘤细胞高度相似,促使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异常增殖、抗凋亡并导致血管壁重塑。
研究团队通过影像组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揭示了这一代谢改变的多层机制:糖代谢关键酶如GLUT1、HK1和PDK1上调;丙酮酸脱氢酶(PDH)活性受抑,进一步强化糖酵解优势。在线粒体功能方面,Ucp2–Pink1通路异常导致线粒体碎裂、能量效率下降及活性氧(ROS)积累,形成恶性循环。此外,铁代谢失衡被发现与PH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慢性缺铁不仅激活HIF和STAT3信号通路,还促进糖酵解和细胞抗凋亡,推动肺血管重构。
代谢靶向治疗的临床探索
在治疗层面,目前已开展代谢调控药物的临床应用探索。二氯乙酸(DCA)通过抑制PDK,恢复线粒体氧化代谢。在一项小样本研究中,DCA治疗后患者的FDG-PET信号显著下降,提示糖酵解活性可逆。进一步分析发现,SIRT3和UCP2的遗传变异影响治疗反应,揭示了个体化代谢干预的可行性。这一成果为精准医学在PH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脂质代谢紊乱与右心功能衰竭
除糖代谢外,脂质代谢异常同样在PH病理中占据重要地位。PH患者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表现出脂肪酸摄取和储存增加,导致血管僵硬和炎症。研究发现,PPARγ激动剂吡格列酮能显著改善脂肪酸氧化、纠正表观遗传异常,并逆转血管重塑。在动物模型中,该药物不仅防止右心衰竭,还可逆转严重PH,显示出良好的转化前景。
新型代谢药物的应用前景
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SGLT2抑制剂(SGLT2i)在心肾代谢疾病中显示显著疗效,现被视为PH潜在治疗手段。实验研究表明,GLP-1激动剂利拉鲁肽能降低肺动脉压力和右心肥厚,减少炎症及心肌FDG摄取,同时激活AMPK并抑制mTOR通路,促进能量代谢重塑。早期临床试验证实GLP-1激动剂可改善右心室收缩功能和肺循环动力学。
从代谢异常到治疗创新——未来展望
报告总结指出,肺动脉高压的代谢失衡并非单一通路异常,而是糖、脂、氨基酸及铁代谢的系统性紊乱。通过深入研究这些通路及其表观遗传调控,科研人员已发现多个潜在靶点,如PKM2、miR-124及NCOA7等。
未来,针对代谢重塑的干预有望突破传统血管扩张治疗的局限,实现从“症状缓解”到“病理逆转”的转变。帝国理工大学团队的研究为肺血管疾病的精准代谢治疗开辟了新的方向,也为心肺代谢的交叉融合提供了范例。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