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几天,菲律宾又一次试图冲击我国海警防线,组织10余艘公务船,企图强行闯入我国黄岩岛海域。菲律宾的3014号公务船甚至为此改装了舰艏撞角,试图正面攻击我国海警船。但随后,被我国海警5201舰和21562艇左右包夹。在追逐、对抗了29分钟后,一名菲方船员狼狈地高举疑似“裤衩”的白布,作为“白旗”左右挥舞,为这场对抗画上句号。
而在这场对峙中,中国海警水炮展现出精准打击与压制能力,不仅彻底瓦解了菲方十艘船的多方向冲闯企图,更以专业高效的非致命手段,彰显了中国海上执法装备的技术迭代。那么问题来了,中国海警的水炮装备,到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呢?
从单纯的物理数据上来说,我国海警装备的高压水炮,每秒的“弹药量”可以达到40升海水,最大射程可以达到200米左右,水柱正面冲击的压力高达145兆帕。这么说,可能没有什么直观印象,我们举个简单例子。相当于被冲击的表面,每平方厘米要承受1.45吨的冲击力。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基本上被水炮击中的菲律宾船只,船舱、舰桥的那些钢化玻璃、薄弱的隔板之类,大多数都会被冲碎。而这些被冲碎的碎片,又会连带着对船上人员造成伤害。比如这次的事件中,就有菲律宾船员的耳朵,差点被玻璃碎片给割下来。而船上的电源管理系统及空调装置,也基本在持续水炮冲击下完全损毁,驾驶室大量进水导致电路断路,最终迫使船只停机熄火。
横向对比国际同类型装备,中国海警水炮的综合性能已经可以说是数一数二。日本巡视船虽然也拥有自动化水炮,但受限于船只体积限制和技术限制,日本的水炮虽能自动计算射击参数,但在流量与压力指标上明显逊色。美国海岸警卫队的多功能集成系统侧重多武器协同,却缺乏如此强大的单体水炮压制能力。
区别于美日海上执法装备的思路,中国海警的水炮系统更强调多平台协同与环境适应性。在技术设计上,中国海警水炮系统融合了自动化跟踪与协同作战能力,形成了独特的战术优势。
这次我国海警可以对菲律宾3014号公务船实施包夹,背后就有光电跟踪系统的辅助,可以对目标轨迹进行实时测算,进而协调火控系统对喷射角度、压力的动态调整。200米的射程足以在安全距离外拦截目标,145兆帕的压力形成有效破坏,而多舰协同火控则解决了移动目标的持续锁定难题。这种技术优势在此次对峙中转化为战术胜势。菲方十余艘船从五个方向同时突进,最终却无一艘能突破水炮构筑的防线,充分验证了我们水炮装备体系的实战价值。
另外,中国海警所配备的水炮系统,也可以根据不同执法场景,调整压力模式。低压力模式主要用于警示射击,表明立场;高压力模式则可在必要时通过强烈水流冲击影响目标船舶操纵性能,迫使其停止危险行为或改变航向。这种分级响应机制,既体现了执法决心,也保持了克制,为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留有空间。
亿腾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